我和抗美援朝英雄|征文二等奖《抗美援朝老兵李梅兰》
浏览:26,549 次 2021-12-07 15:25:47

|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值得被铭记|

前世五千次的回眸,

换来今世的擦肩而过。

此时,

让我们走进我和抗美援朝老兵的相遇相知。

 ★

时光回到2019年12月,

一位友人告诉我,

在历史悠久的中牟(官渡之战所在地)某校家属楼,

居住着一位抗美援朝女兵——李梅兰老人。

当时,

我们河南五星拥军团还没有寻访到健在的抗美援朝女兵,

我的心情就如发现一颗璀璨的“珍珠”一样,

立刻激动起来。

2020年元月4号,

我怀着一颗敬仰的心,

第一次去拜访李老。

李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

瘦弱、慈祥、宁静而坚毅。

交谈中得知,

李老出生于1934年,

1952年12月28日入朝作战。

当年刚刚十八岁,

她所在部队是有着‘长白猛虎’美誉的16军。

李老在后勤任医务兵。

重温抗美援朝战场的点点滴滴,这位八十六岁的老人,回想起来仍旧记忆犹新。

回想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,李老一辈子都难以忘怀。

李老说,当时的朝鲜天气特别特别冷,棉鞋和裤腿经常是湿漉漉的,很多时候都吃不到热的食物,而且经常处于饥饿状态。

有炒面了就吃几口炒面,渴了把冰雪当水喝,困了冰地当床睡……这就是我们志愿军当时最真实的艰苦战场。  

   谈起70年前,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,李老几度控制不住情绪潸然泪下。

李老是医务兵,她的任务就是给受伤的子弟兵包扎伤口,抬伤员。

看到战士们当时的状态,她除了敬畏,更多的是心疼。

她向我们哽咽的说:“你们知道吗?当时那个战场上,到处都是血淋淋的伤员。

他们不是枪伤就是冻疮,我好心疼他们。唯一的想法,就是快点把他们抬回去、早点抬回去。

那样,我就能多救活一个战友兄弟。那个时候想的就是救人,压根儿就没注意到自己小小的个子居然背起的全都是比我还要重、还要高大的伤员。 

 ★

李老最是难忘的一幕,是在她几度哽咽下讲述出来的:一位熟睡的伤员半坐半躺在床上,她轻声细语的呼唤他‘该吃药了’,可是他没有任何反应。

李老上前轻轻一推,发现这位战友不知何时已经长眠,永远也不会再醒来了。

李老讲到这里的时候,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 :“我们的战士,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说一句遗言……”

  ★

李老1953年12月6号回到国内。在抗美援朝的一年时间里,李老先后被所在部队授予一等模范、二等功臣荣誉称号,而且多次上过报纸。

李老每次回忆起那段血火交融的岁月,都会抚摸着奖章,念念有词,似在追忆,又似在告诉牺牲的战友们,而今的新中国有多美好、多强大。

李老经常说,再多的荣誉,也无法与牺牲的战友们相比。

回国后不久,李老认识了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周同生战友,两人在部队举办了婚礼。

 婚后不久,李老夫妻两人接到部队命令,立即奔赴新疆马兰8023部队核试验基地。

李老从辽宁锦州陆军医院乘坐闷罐车出发,李老的爱人则从长春出发,夫妻二人在马兰基地得以团聚。

李老清晰的记得,去马兰的时候,是坐在密封的车厢里,等到了基地,才知道这里的沙尘有多大。

风吹过来,眼睛、鼻子、嘴里都是沙子,可见度勉强达到60米。

同行的女同志当时就哭了……那时候的基地还没有房子,只能睡帐篷,甚至挖地坑。如今新疆等地还有保存完好的地窝子。

所谓地窝子,就是半截在地面、半截地下的窝棚,条件十分艰苦、恶劣。可即便如此,能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,又参与新中国的建设,他们都感到无尚光荣。

后来,他们建造了简易房,生活条件才逐渐得到改善。

当时的马兰基地属于核试验秘密基地,不能随便和外界联系。

和至亲来往的信件,需要组织先检查自己才能看的。

  ★

我们伟大的前辈们,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,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她们的青春和热血,无怨无悔。

苏联方面撤回专家和技术人员后,李老夫妇回到新疆军区,结束了在马兰核试验基地六年的光辉岁月。

1980年,李老和她的爱人从部队转业,到河南中牟一个学校任职。

(退伍前,李老的爱人周同生已是正团级干部)  在日常生活中,附近的人有时会见到一位“捡废品的阿姨”,也许没有人想到,在这个捡废品的行列里,有今天咱们的主人公李梅兰阿姨……

李老1980年从部队转业,弹指间41年过去了。

41年如一日,她去垃圾回收处捡纸板、饮料瓶,捡路上的饮料瓶。李老说:这些废品可以回收,不捡出来就浪费了。

李老还会在毕业季的时候,捡学生毕业丢弃的床单被罩和被褥,拆拆洗洗送给需要的人。

这就是我们可爱、可敬、可佩的老战士,经历过一无所有的战争生活,更珍惜国家一点一滴的资源。

  ★

永远怀揣着爱和付出,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,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老兵——李梅兰。

虽已耄耋之年,李老依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。

用李老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:“我要好好的活着,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,看到孩子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着,更期盼着祖国更加的强大。”

2012年,李老的爱人周同生同志,14岁参军戎马一生的忠诚的共和国战士永远的离开了李老,伴随他一起安葬的,是他身上一直未能取出的弹片,那是他的荣誉,也是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     

    而今,我们坐在这里,向老兵致敬,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,亲身感受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,是这般的美好和满足。

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。毕竟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里,有太多人牺牲。

让我们勤奋工作,努力拼搏,用实际行动来告慰先烈、回报前辈。

向老兵致敬!祝老兵们健康长寿。敬礼!